柱状活性炭以优质煤、椰壳、木屑为原料,经系列生产工艺精加工而成。外观呈黑色圆柱形颗粒,广泛应用于气体处理、污水处理、脱硫脱硝、溶剂回收、制氮机、空分设备、喷漆车间等领域。下面,小编总结一下:

一、核心理化指标:吸附能力的 “硬通货”
1. 碘值(Iodine Number):衡量微孔发达程度的金标准
原理:碘分子(直径 0.53nm)可进入活性炭≤1.0nm 的微孔,碘值越高,代表微孔数量越多,对甲醛(0.45nm)、苯等小分子的吸附力越强。
参考标准:
工业级除甲醛炭:碘值≥800mg/g(优质炭可达 1000-1200mg/g);
劣质炭:碘值<600mg/g,吸附量可能不足优质炭的 50%。
检测方法:GB/T 12496.8-2015《活性炭试验方法 碘吸附值的测定》,通过滴定法测量单位质量活性炭吸附碘的毫克数。
2. 四氯化碳吸附率(CCl₄ Adsorption):中孔性能的 “试金石”
意义:四氯化碳分子(直径 0.65nm)需通过中孔(2-50nm)扩散至微孔,其吸附率反映活性炭中孔的发达程度,间接影响甲醛的吸附速度(中孔越丰富,吸附越快)。
参考值:优质柱状炭的 CCl₄吸附率应≥60%,若<40%,则可能因中孔不足导致甲醛扩散受阻。
3. 甲醛吸附量(mg/g):最直接的除醛性能指标
检测场景:模拟室内甲醛环境(浓度 1mg/m³ 左右),测量单位质量活性炭的吸附量。
权威标准:GB/T 30202.4-2013 规定,合格柱状炭的甲醛吸附量应≥180mg/g,高端改性炭可达 250mg/g 以上。
二、物理性能指标:吸附能力的 “隐性支撑”
1. 比表面积(BET):吸附的 “基础盘”
原理:比表面积(单位:m²/g)越大,理论吸附位点越多。优质柱状炭的 BET 应≥800m²/g,部分椰壳炭可达 1500m²/g(但需结合孔径分布,单纯比表面积高≠吸附效率高)。
误区提醒:粉末活性炭比表面积常>2000m²/g,但柱状炭因成型工艺牺牲部分比表面积,需通过孔径优化弥补(如 50% 孔隙集中在 0.8-1.2nm)。
2. 强度与堆积密度:耐用性与实用性的平衡
强度(%):耐磨强度需≥90%,避免使用中破碎堵塞设备(如空气净化器滤芯),影响空气流通效率。
堆积密度(g/cm³):通常 0.45-0.65g/cm³,密度过高会降低孔隙率,过低则导致单位体积吸附量不足,建议选择 0.5-0.6g/cm³ 的产品。
三、实操验证:在家也能做的 “吸附能力测试”
1. 甲醛吸附速度测试:简单直观的对比实验
材料准备:透明密封箱(1m³)、甲醛测试仪(精度 ±5%)、待测柱状炭 500g、甲醛发生源(如含甲醛的胶水样品)。
步骤:
密封箱内放入甲醛源,待浓度稳定在 0.5mg/m³ 左右;
放入活性炭,每隔 30 分钟记录甲醛浓度,优质炭应在 2 小时内将浓度降至 0.1mg/m³ 以下。
2. 气味吸附测试:生活场景的直观感受
方法:在有异味的密闭空间(如鞋柜)放置柱状炭包,24 小时后打开观察:若异味明显减弱,说明吸附能力较强;若气味变化不大,可能为劣质炭。
3. 浮沉测试:初步判断活性炭品质
操作:取少量炭粒投入水中,优质炭因孔隙丰富会持续冒气泡(气泡越多,孔隙越发达),且下沉速度较慢;劣质炭可能几乎不冒气泡或迅速沉底。
四、专业检测:第三方机构的权威验证
1. 必做检测项目
甲醛去除率(%):在 30m³ 环境舱中,按 GB/T 18801-2015 测试,24 小时去除率≥90% 为优质。
孔径分布(nm):通过氮气吸附法测定,理想状态是 40%-50% 孔隙集中在 0.8-1.2nm(与甲醛分子尺寸匹配)。
2. 规避检测陷阱
警惕 “瞬时检测数据”:部分商家仅提供 1 小时去除率(可能达 95% 以上),但需关注 48 小时后的持续吸附能力(避免短期饱和)。
要求提供 “动态吸附数据”:如在甲醛浓度持续释放的条件下(模拟真实家居场景),活性炭的衰减曲线是否平缓。
五、行业猫腻与避坑指南
指标虚标陷阱
现象:商家宣称 “碘值 1500mg/g”,但实际可能仅 800mg/g。
应对:要求提供 CMA 认证的检测报告(可通过编号查询真伪),并核对检测机构资质(如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等)。
“改性炭” 的概念炒作
真相:部分 “光触媒活性炭” 仅喷涂少量 TiO₂,无实际催化效果。
鉴别:查看是否有 “甲醛分解率” 检测报告(如在紫外线照射下,甲醛分解率≥50%),而非单纯吸附率。
廉价炭的隐藏风险
劣质煤质炭可能残留硫化物,使用中释放异味,甚至与甲醛反应生成有毒物质,建议选择椰壳 / 果壳基活性炭(杂质少,吸附选择性高)。